学院新闻

【文汇报】诺奖得主昨日同济演讲;称每天和试管打交道很开心

发布时间:2013-01-19  


  

         布莱恩·科比尔卡向同济师生介绍“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的结构学基础”。本报记者叶辰亮 摄

       本报讯 (记者樊丽萍)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与医学系教授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Kobilka)昨天应邀赴同济大学做学术报告。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科比尔卡只字未提诺奖,也没有“插科打诨”地讲一些具有美式幽默的趣闻花絮调动现场气氛,他自始至终以平静的神态、平稳的语气,讲述着自己在获取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三维结构方法的经过——这样一场学术味浓郁的讲座,让很多在场的听众对于科比尔卡的学术成功有了另一种感性认识。

      去年10月,正是凭借在GPCR研究上取得的突破性成绩,科比尔卡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试管、基因,几乎每一天我和实验室里的同事们都围着这些转,我们乐于分享自己关注到的新信息,一起做实验,并且让我们感到非常非常开心。”讲座中,一些细节暴露了科比尔卡对科研的无比热爱。每一次介绍实验进程和背后的问题导向时,他都不自觉地用“有趣”来作为串联词。“你会发现很有趣的一点是……”“这个问题非常有趣”……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着手GPCR方面的研究以来,他一直被这些“有趣”的问题牵着走。细胞是如何感知周围环境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们认定细胞表面存在着某种受体,但是对于受体的内在工作机制一无所知。直到2007年,科比尔卡首次用T4溶菌酶融合法解析了β-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通过这一方法,获取了G蛋白偶联受体三维结构,此后又获得了这一受体被激活并向细胞发送信号时的三维图像。

      “这一发现不仅代表了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而且对于未来的医药研发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介绍,GPCR是最重要的一类药物靶标,很大一部分药物都是以这个受体为作用靶点的。

       但在讲座末了,科比尔卡丝毫没有谈论他的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相反,他告诉大家:“还有很多领域的问题我不知道”,“还有很多研究需要开展”。获得诺奖这一事件,让科比尔卡感到自己的生活被极大地改变了。这位诺奖得主表示,他目前的愿望是快些回到自己的研究团队中去,解开未知的疑惑。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