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细胞研究》(Cell Rese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multiple sclerosis”(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多发性硬化症治疗靶点)的综述文章。
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杜昌升博士和谢欣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作者。杜昌升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T细胞分化调控和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谢欣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通路与重大疾病相关性研究及新药发现以及小分子化合物调控干细胞命运的研究及新药发现。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一大类受体家族,人类大约有1000个G蛋白偶联受体,这些受体的主要功能是将细胞外信号传递至细胞内,从而启动细胞反应改变细胞活性。它们广泛地参与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尤其是各类生理活动的调控,包括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以及视觉,嗅觉,味觉等。目前世界药物市场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小分子药物是GPCR的激活剂或者拮抗剂,据报道,目前上市的药物中,前50种最畅销的药物20%就属于G蛋白受体相关药物,比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Coreg,高血压药物Cozaar,乳腺癌药物Zoladex等等。因此GPCR也是令人瞩目的药物治疗靶点。
多发性硬化症是(Multiple sclerosis ,MS)一种慢性、炎症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各种症状,包括感觉改变、视觉障碍、肌肉无力、忧郁、协调与讲话困难、严重的疲劳、认知障碍、平衡障碍、体热和疼痛等,严重的可以导致活动性障碍和残疾。流行病学显示该病全球的患者超过100万例,我国约有6.5万例。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对于多发性硬化症发病机制的理解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大量来自动物和临床研究的数据表明许多的GPCRs在多发性硬化症发病机制的多个不同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抗原递呈、细胞因子生成、T细胞分化、T细胞增殖和T细胞侵袭等。 此前,谢欣和杜昌升等在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与该疾病关系时证实,有一类GPCR(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1,CysLT1)在MS的动物模型EAE小鼠上随疾病进程表达显著提高。CysLT1是一个已知的药物作用靶点,其拮抗剂孟鲁司特、扎鲁司特等都是用于抗哮喘的药物。该研究不仅发现了可以有效治疗MS的药物作用靶点CysLT1受体,也提示许多抗哮喘的老药有可能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著名的免疫学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
在这篇新综述文章中,作者们概述了近期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或动物模型研究中关于GPCRs表达和功能改变的新发现,以及通过遗传或药理学操作揭示的GPCRs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作者们表示期望其中的一些研究结果将促使在不久的将来开发出新型的治疗策略。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