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专业历史沿革
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得到了蓬勃发展。学院现有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一支由国内外生物学科精英组成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重点研发计划与 “973”首席科学家9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学院超过9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师资力量强大。优秀的师资同济大学生命学科始建于1937年,后因外迁它校而停办。1996年同济大学恢复生命学科,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2002年更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并于同年获得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成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同济大学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生命学院成为首批试点单位。自2002年新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以来,生物学科依托同济大学的办学优势, 瞄准国际前沿,广纳海内外杰出人才,抓住机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国家“985”、“211”计划和同济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以“转化医学”为抓手,着力发展干细胞与表观遗传学、 生物信息学和以解决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为目标的相关细胞队伍带动了科研水平的显著提升,近年来学院产出了一批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近三年科研经费2亿元多,人均纵向科研经费全校第一,在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学院现有生物技术、生物信息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信息专业入选教育部 “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作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50%的本科毕业生可获得免试推荐进入研究生学习的资格。
二. 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
培养理念:以兴趣激发及交叉融合为导向,秉承“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独立思考、探索实践”。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并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具有原创性思维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大师级人才苗子。
三. 培养模式特点
特色教育:秉承“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独立思考,探索实践”的理念,培养有志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具有良好道德素质修养、原创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引领国际科学创新研究的大师级后备人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重点培养每一位对生命科学具有浓厚兴趣、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优秀学生,为每一位热爱生命科学的学子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机会。
培训基地
学院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成立了较完善的学生实训基地,让同学们不仅仅是在课堂学习,还能够近距离感受大自然以及接触临床实验。
校内设有完整的实验教学基地:
生命医学大楼:生命学院各PI、生物信息实验专用机房
道交馆:本科生实验教学基地,部分PI
南校区实训楼:部分青年学者PI所在地
拥有丰富外文资料的医学与生命科学分馆等
转化医学基地
立足于基础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学术专利应用到临床。合作医院包括:上海市肺科医院、同济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等。
实习基地
对外开展广泛合作,实行多元化培养模式,全面建立实习基地:
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上海同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国际文化交流
针对本科生培养,学院主要以推进国际导师参与模块化教学、师生交流互动,鼓励国际导师指导学生创新课题,组织、资助学生参加国际学科竞赛、寒暑期国际交流和赴国外顶尖高校进行毕业设计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接触前沿科研动态,提高国际化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针对研究生培养,学院鼓励、支持二年级以上研究生到国外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或赴一流科研院所进行交换学习或公派联合培养,实现国内国外学术资源的快速互通。
四. 创新及科研成就
有强大的培养交流平台的支撑,以及优秀的师资队伍的领导,已经有很多同学在本科时就取得了非常好的创新及科研成果。
截至目前,我院本科生积极参与实验室课题,近几年在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9篇,SCI论文15篇,最高影响因子8.8。其中部分论文发表情况如下
▲ 成功的喜悦
▲师生合影留念(摄于美国波士顿)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暨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喜获佳绩
五. 毕业去向
我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100%,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20%以上的毕业生前往美国、德国、澳洲等国际著名大学深造。其余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就业单位包括:生物制药公司、化妆品公司、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互联网、电子商务等。
六. 招生对象与选拔程序
每年在全校新生范围内选拔真正对生命科学具有浓厚兴趣且愿意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同学。
新生基于兴趣和自愿原则,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迎新网(http://hello.tongji.edu.cn)申请申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基地”项目。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