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自然-分子精神病学|李维达/张振宁/邵振团队靶向Wolfram综合征,利用人类干细胞与类器官开发新的药物治疗

发布时间:2023-02-14  

近一年来,FDACDE先后发布了减少药物临床试验前的动物试验,而将类器官列为替代模型的指导方针,标志着类器官将在新药研发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Wolfram综合征(Wolfram SyndromeWS)是一种主要由WFS1基因突变导致的隐性遗传疾病WS患者具有严重的精神病学表现,如精神分裂、焦虑、抑郁和精神错乱等。WFS1杂合突变的携带者在人群中更为普遍,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比非携带者高 26 倍),WFS1对人类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对WS精神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327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再生医学研究所、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李维达/张振宁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邵振团队Nature旗下精神疾病领域著名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题为“Modeling disrupted synapse formation in wolfram syndrome using hESCs-derived neural cells and cerebral organoids identifies Riluzole as a therapeutic molecule”研究成果。该研究将来源于人胚胎干细胞(hESCs)的人脑类器官和二维神经分化技术相结合,从细胞自发和细胞自发的角度阐明了致病基因WFS1在突触形成和功能中的作用,并发现Riluzole能有效地治疗受损的突触形成和功能,且在WS模型小鼠中也展现了较好的疗效,为治疗WS提出了潜在新药与新的策略。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人脑类器官研究了WFS1对大脑早期发育的影响,发现WFS1缺失会导致人脑类器官从第90天开始显著性的减小,进一步对人脑类器官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WFS1敲除人脑类器官中神经元凋亡水平显著增加,以上两方面重现了在WS患者中观察到的脑体积减小以及神经元丢失的临床表现。进一步,研究人员发现WFS1缺失导致在人脑类器官发育过程中星型胶质细胞比例显著减少,同时发现突触结构的数量明显减少,并且伴随着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出现显著性降低,这些结果表明WFS1缺失造成了突触形成和功能的受损。

1. 人脑类器官在第6090170MAP2GFAP的免疫荧光染色

 

为了更加清楚地解析WFS1缺失对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各自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利用二维神经分化技术将hESCs分别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一方面,WFS1缺失细胞自发地延迟了神经元的分化,影响了神经元的树突结构和突触形成;另一方面,通过利用星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共培养体系,发现WFS1敲除星型胶质细胞会非细胞自发地导致正常神经元的树突结构受损。进一步为了从机制探究WFS1缺失是如何造成树突结构受损的,研究人员利用钙离子成像技术,发现WFS1敲除神经元胞质中钙离子活动增加,接着通过激活或抑制钙离子活动,发现树突结构会同时受损或者修复,证明树突结构和突触形成受损是由于WFS1缺失引起胞质钙离子活动增加导致的。

 

为了进一步探究WFS1敲除星型胶质细胞是如何造成正常神经元的树突结构出现缺陷的,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和一系列实验验证发现,WFS1敲除星型胶质细胞中谷氨酸转运体EAAT2mRNA表达水平下降导致胞外谷氨酸水平增加,引起神经元胞质钙离子增加,从而影响了神经元的树突结构。而EAAT2转录水平的下调,是由于WFS1缺失导致了内质网应激水平增加,激活了NF-κB信号通路,从而下调了EAAT2mRNA表达水平。

 

因此,针对上述发现的致病机制,研究人员探究了Riluzole的治疗效果,发现Riluzole可以逆转人脑类器官和二维神经分化系统中,WFS1缺失引起的受损的树突结构、突触形成和功能以及神经元丢失的表型。更重要的是,小鼠体内研究表明,Riluzole可以治疗WS模型小鼠中的抑郁样行为、受损的小鼠识别和空间记忆功能。

2. WFS1缺失导致WS精神疾病的机制和治疗策略

 

综上,该研究不仅重现了在WS患者中观察到的临床表现,同时发现了WFS1在神经元突触形成和功能中的作用和机制,更重要的是针对上述发现的致病机制,提出并验证了Riluzole对于WS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为WS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药物。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再生医学研究所、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李维达教授、张振宁副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邵振研究员文共同通讯作者。同济大学博士生袁菲,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博士李雅娜,同济大学博士生胡瑞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李维达教授团队与临床科室紧密合作,从干细胞及类器官的疾病模拟出发,紧扣细胞治疗与新药研发两大核心思路,积极寻求优质科研成果到临床应用的高效转化。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