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级生命科学学子崇明岛考察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在其东南部的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亚太地区迁徙水鸟的重要通道,也是多种生物周年性溯河和降河洄游的必经之路。作为北迁的第一站和南归的最后一站,每年有近6万只雁鸭在此越冬,近30万只次的鸻鹬在这里过境停留。
“移动课堂,自然教室”是我院传统的野外考察活动。初冬时节,天气微凉,是候鸟先期到达崇明岛的时间,也是观鸟的较好季节。11月13日,生命科学学院张敬副院长和几位老师带领2021届生命科学拔尖班与强基班的同学,以及绿巨人社团的部分成员前往长江三角洲的明珠——崇明岛进行实地考察。
崇明岛东滩鸟类国家级保护区位置
上午八点,师生乘车驶向崇明岛。途中,绿巨人的小伙伴为大家介绍了长江和崇明岛的形成、上海长江大桥的特点,不知不觉经过了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车程到达了目的地——崇明岛东滩湿地鸟类国家级保护区。下车后,绿巨人小伙伴给每位同学发放了一台双筒望远镜,并教授同学们如何使用,便开始了我们的候鸟观察之旅。
同学们开始观察
现在的东滩是一望无际的芦花,时而飞起一只大白鹭,或飞过一群绿头鸭和斑嘴鸭。前往标本馆的道路是曲折蜿蜒的木栈道,途中同学们用望远镜尽情欣赏它们灵动的身影、优雅的舞姿。这些天地的精灵时静时动,时鸣时歇,时浮动时翻腾,与水面、芦苇共舞,不亦乐乎!
东滩生境
天际处时而会有群鸟飞翔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标本馆,其中有形态、颜色各异的鸟类和鱼类标本。讲解老师着重介绍了戴胜的冠羽特征,大杜鹃“鸠占鹊巢”,小天鹅的盗猎问题,已被列为濒危物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震旦鸭雀,当牛、挖掘机等翻起土壤时趁机觅食的牛背鹭以及会把捕获的猎物挂在树上风干的伯劳;捎带着还科普了绿头鸭,这位家鸭的祖先。
标本馆中展示的涉禽(白头鹤、白鹭、牛背鹭对等.)及游禽(小天鹅)
讲解老师还将中国古人区分的九类猛禽一一列举了出来:鹰、隼、鸮、雕、鸢、鹞、鹗、鹫、鵟。在结束集体参观后,同学们又意犹未尽地自由参观了一段时间。
标本再栩栩如生,也不及真正灵动的生命振奋人心。于是,我们跟随老师再次踏上曲折的桥路,穿行于江面与芦苇丛中,不时听见芦苇掩映的某处传来振翅声与鸣叫声;也偶有群鸟或一两只孤鸟大大方方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还总能引起驻足。大家努力地想将眼前所见与刚才在标本馆中所学的对应起来。途中还看到了远处一群戏水的鸟类,在望远镜的帮助下,我们看到它们头部的一抹赤红色羽毛在镜头里格外显眼,它们抖动着羽毛,伸长脖子,发出阵阵叫声。在老师介绍后才知晓,那些是凤头鸊鷉,主要以鱼类为食,主要生活在芦草茂密的湖泊中,极善水性,它们时常将头部埋进水里,在水下完成一个高速潜泳,再把头露出水面。通过望远镜也不难观察到凤头鸊鷉们不时地在下水潜泳;甚至还看到了它们滑稽而又可爱的水上婚舞。而旁边的黑水鸡和骨顶鸡却若无其事地游荡觅食。
时而与鹭鸟擦肩而过
之后同学们在另一个展馆观看了生态影片《生命之旅》,影片主要讲述了候鸟大滨鹬的迁徙历程:澳大利亚北部越冬——崇明东滩湿地——江苏沿岸滩涂——辽宁鸭绿江口——西伯利亚繁衍后代。它们开始迁移时重量约为250g左右,经过五天五夜的飞行,穿越6,400km的地理跨度,到达崇明东滩湿地时仅剩不到150g,体重减轻了约二分之一,迫切需要停下来补充能量。快速增肥一周后,继续接下来的长达3,900km的飞行。据不完全统计,大滨鹬在十年的寿命里,每年飞行的距离大约为3万公里,其一生飞行的距离近乎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我们深深为生命的顽强和力量所折服!观影后,老师与同学们来到生命驿站稍事休息,也补给了能量。
满血复活后,我们继续前行。李珊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神奇的水生植物。首当其冲的便是尽收眼底的浩浩荡荡的芦苇,它们是挺水植物,具有特殊果序,其营养供给需求低,易存活;在风力辅助下进行传粉;果皮与种皮相愈合,呈颖果,并具有冠毛,依然靠风力传播种子。
芦苇及其种子
在老师的介绍中得知,崇明岛物种入侵较为严重,主要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目前最有效的控制方式便是人工拔除。不仅崇明岛,其他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物种入侵问题,如福寿螺、非洲大蜗牛、水葫芦等。
天地间,同学们谈笑风生
最后,我们玩起了“飞花令”,分别以动物“鸟”和植物“花”作为主题词。同学们充分调动自己的诗词底蕴,居然PK了20多个回合。期间,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俊雅舒美,也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中可以有古人的雅趣芳华,可以有今日少年的意气风发。
短暂的考察活动转瞬而逝。在我们乘车返回的路上,依然回味着动人的画面:天空下,芦花中,老师与同学们走走停停,谈笑风生,尽情享受着美妙的自然课堂。这些天空的精灵似乎也早已习惯了熙攘的人群,习惯了对着他们指指点点的一群群“愚蠢的二脚兽”。但这里的宁静也体现了保护工作的完善,希望这些鸟类能世代在此觅食,繁殖,正如他们的祖先亿万年所做的一样。
崇明岛东滩湿地是我们野外考察的起点,却远远不是终点。短短的回忆必定成为学习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也提醒我们在学习时不忘生命本身,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的奥秘应当是生命科学永恒不变的初心,始终如一地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走上科研的道路。
温馨的大家庭
文:刘小娟、穆玺远. 摄影:刘一辰、李欣杭、刘子群、左弈星、陆航、刘秉航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