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后心肌纤维化是心脏修复过程中的关键病理环节,虽然初期有助于维持心脏结构完整性,但过度纤维化会导致心脏功能恶化,最终引发心力衰竭。尽管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心梗后心衰的5年死亡率仍高达50%以上。目前,影像学和生物标志物对早期心肌纤维化的敏感性不足造成早期诊断困难。现有药物多针对原发病而非纤维化本身,缺乏特异性抗纤维化药物是当前治疗的瓶颈,而纤维化的异质性需要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2025年2月19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项耀祖教授团队联合口腔医学院孙瑶教授团队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发表了题为“Periodontitis-related myocardial fibrosis by expansion of collagen-producing SiglecF+ neutrophils”的论文,基于未病先防的思想和重构造血平衡防治冠心病的策略,结合前瞻性队列研究、单细胞及蛋白质组公共数据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牙周炎合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免疫细胞亚群清除技术以及细胞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揭示了慢性炎症诱发中性粒细胞亚群在心梗微环境扩增加剧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并建立了靶向中性粒细胞亚群治疗心梗后心衰的干预方案。
尽管有研究表明牙周炎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但极少有研究关注牙周炎对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作者首先利用了NHANES公共数据库探究了牙周炎对于心梗结局的影响,发现在平均7.75年的随访期间,心肌梗死合并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冠心病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轻度牙周炎的心梗患者。
研究团队利用丝线结扎构造小鼠牙周炎模型,发现持续8周的牙周炎可引起心梗后心功能下降。中性粒细胞与牙周和心脏炎症均密切相关,研究明确了牙周炎导致的SiglecF+中性粒细胞生成失衡可能是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恶化的一大原因。牙周炎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在GM-CSF或TGF-β刺激下以Pparγ依赖的方式向SiglecF+亚型分化,该亚群自身释放胶原同时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激活导致心脏纤维化加剧。利用脂质纳米颗粒递送SiglecF+中性粒细胞亚群关键转录因子Pparγ的gRNA清除SiglecF+中性粒细胞,并结合中性粒细胞特异性Siglecf基因敲除小鼠,研究团队明确了心梗后SiglecF+中性粒细胞促进心肌纤维化。
图1:牙周炎通过促进分泌胶原的SiglecF+中性粒细胞生成导致心梗后纤维化,心功能下降
本研究通过国内外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长期持续性牙周炎会导致心梗预后不良,机体局部长期慢性炎症可能导致固有免疫紊乱,影响重大器官的损伤修复,为共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与生科院联合培养博士生王雪奎、生科院博士后徐越以及北京大学余灿清副教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同济大学生科院项耀祖教授和口腔医学院孙瑶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项目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四人民医院等单位的支持。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