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培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民教授应邀作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论坛”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4-06-05  

2024年5月24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论坛(第九十二讲)”在四平路校区逸夫楼一楼报告厅隆重开讲。来自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民教授应邀为现场300余名师生带来了题为《解码肿瘤微环境》的精彩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绍荣教授主持。

张泽民院士长期聚焦肿瘤生物信息学研究,致力于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的解析,在“单细胞测序技术”“泛癌数据挖掘”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癌症计算生物学和癌症基因组学的多个方向上的开拓者和引领者,4次入选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获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2023年张泽民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次报告张泽民院士首先从“传统的”癌症靶向治疗思维导入,介绍了肿瘤研究的发展与治疗思路的转变,分享了在肿瘤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与经验,重点介绍了如何实现肿瘤微环境大规模泛癌种单细胞分析。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指肿瘤细胞存在的周围微环境,包括周围的血管、浸润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微环境中代谢物质、信号分子。肿瘤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不断进行交互作用,肿瘤可以通过释放细胞信号分子影响其微环境,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诱导免疫耐受,而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可影响肿瘤细胞增。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是肿瘤耐药、复发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张泽民院士首次揭示了肝癌组织内耗竭性CD8+T细胞及Treg的特征表达基因,以及肝癌微环境的免疫组分和状态及肿瘤浸润免疫细胞跨组织的动态过程;开发生物信息方法STARTRAC,并发现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和T细胞受体共同影响了肿瘤浸润CD8+T细胞的状态转化,揭示了新的治疗靶点;结合癌症病人和小鼠肿瘤模型,发现特定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亚群在结直肠癌的相互作用中对调节肿瘤免疫起到关键影响。这些突破性成果为开发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疗法提供了重要基础,推进了精准免疫治疗的发展。在此次讲座中,张泽民院士提出以元素周期表的理念来为免疫细胞进行分型,并提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克隆复兴”的新概念,令在场研究生开拓了学术视野,启发了研究思路。

逸夫楼报告厅现场座无虚席。张泽民院士的报告受到现场师生的高度好评。报告结束后,围绕肿瘤及其精准免疫治疗等问题,师生们与张泽民院士展开了热烈讨论。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