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岳锐教授接受Cell Stem Cell杂志专访

发布时间:2019-01-04  

      

        2019年1月3日,国际著名干细胞杂志《Cell Stem Cell》(IF=22.387)在线发表了对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岳锐教授的专题采访。此项题为“对下一代的建议(Advic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的系列专访沿袭了该杂志在2018年举办的“指导下一代(Mentoring the Next Generation)”系列专访形式。与2018受邀采访的12名国际资深干细胞科学家不同,该杂志此次在全世界范围内遴选了6位建立实验室3年内的青年干细胞科学家参与访问,旨在通过分享他们在求学、求职和建立实验室之初的经历来对有意从事职业科学家道路的下一代学生和博士后进行指导。该系列专访共分6期于2019年刊登,岳锐教授的专访荣登首期。

       本次专访围绕9个方面展开,主要探讨了青年科学家成为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之前和之后的若干关键问题。首先,岳锐结合自己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分享了他为什么选择骨髓微环境和成体干细胞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被问及该如何选择课题方向从而为将来成为PI做准备时,岳锐认为博士后作为接受系统科研训练的最后一个阶段至关重要,因此应当勇于在该阶段做出与博士训练期间不同的一些改变(例如研究不同的模式动物、组织器官,或利用新的技术平台等),从而最大程度的丰富自己的经历和学识。此外,他鼓励大家在依赖实验室优势发表高水平文章的同时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系统,从而在未来成为PI时具有先天优势。当被问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科学社交网络时,岳锐建议研究生应当多参加学术报告并主动提问,博士后应当多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此外,应当积极主动申请奖学金和博士后Fellowship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结识更多优秀科学家。岳锐还鼓励下一代学子能够在完成自己课题的同时学会指导年轻学生,从而为将来成为PI打下基础。此外,他还以自己为例子指出海外博士后训练并不只是多发几篇好文章这么简单,而是要努力融入当地社会并打破文化壁垒,从而为将来与国际同行沟通交流并成为行业领袖打下基础。

       新PI在实验室建立之初困难重重,其中存在不少误区。岳锐指出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是把成为PI作为事业成功的标志,从此离开实验台而坐进办公室。他列举了施一公教授“年轻PI是超级博士后”的经典比喻,鼓励新PI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亲自动手做实验,以期达到博士后时期同样的课题进度和论文产出率。此外,他还告诫新PI不要对研究生和博士后有过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多鼓励少批评,通过激情和温情来营造一个和谐的实验室环境。对如何招募实验室成员并维持合理的实验室规模这一问题,岳锐认为新PI不要一开始就盲目扩张,而是应当通过严格面试精挑细选合适的人员,在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充分指导,实验室进入良性运转的前提下再逐步扩大规模。关于合作,岳锐认为当今的科学研究单打独斗已经越来越不现实,合作是大势所趋。要想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他首推北京大学汤富酬教授所坚持的重要原则:“先把事请做好,再考虑利益归属。”关于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岳锐认为他当下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工作上面,而且比博士后阶段更加努力。为此,他引用了同济大学前校长裴钢院士的话来鼓励后来者:“努力的人未必成功,但不努力的人肯定不会成功”。最后,他强调虽然科研训练的过程可能挫折不断令人沮丧,但是一旦成功跨越这一阶段并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后,下一代的学子们一定会豁然开朗并在科学发现和探索未知的世界中享受快乐人生。

 

文章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18)30596-4 

 

              

    

       岳锐课题组长期从事骨髓微环境的组成与体外重建研究,在造血干细胞与骨骼干细胞调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成果发表在Cell、Cell Stem Cell、Developmental Cell和eLife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岳锐教授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吴瑞奖和Damon Runyon Fellowship等奖项,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和面上项目各1项,以及教育部学科交叉重点项目1项。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