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试验田”里春色好 ——我校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渐显成效

发布时间:2018-08-30  

       累计在各类汽车设计大赛中斩获奖项70余项,包括汽车类设计顶级大赛CDN汽车设计大赛“年度最佳学生设计奖”、米其林汽车设计挑战赛全球前15及全国一等奖。这是在近日召开的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作交流会上,“车辆工程与工业设计跨学科联合培养汽车造型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呈上的一份成绩单。这,仅是我校在持续探索、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为满足国家对紧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校先后推出分别以强化数理基础、学科交叉、国际合作交流、创新创业等为特色的1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旨在培养有志于基础科学研究拔尖后备人才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经过辛勤播种、耕耘,如今这一方方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试验田”里“禾苗”郁郁葱葱,正绽放出满园春色!
       三基础学科设“拔尖学生基地”,培养有志于科学研究的领军后备人才
       黄蕾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在读博士生。作为我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的第一届学生,早在大一,她就被房教授主攻的“肿瘤生物医药”方向所吸引,进入其实验室观摩、学习,并在导师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由此,她比较早地体验到了科研的过程,对生命科学研究愈发热爱。大四时,她成功申请赴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中心进行毕业设计。本科毕业之际,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留校直博。

微信图片_20180330165523

       “我们有幸成为拔尖班的学生,学校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整套特殊的培养方案,几年下来我深感受益。我会怀着一份使命感,在生命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黄蕾说。
       作为我校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探路的重要之举,自2011年起学校面向大一新生,选择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物理学三个基础学科设立“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培养有志于基础科学研究、具有原创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后备人才。一经推出,其全新的育人模式吸引了一批优秀学子纷纷前来。

微信图片_20180330165515

       受访的多位同学细数他们所享有的特殊“礼遇”:授课小班化、讨论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崭新的课程体系,专设特色人文素养阅读课、前沿特色学科讲座及一批学科交叉课程;“专业导师团队+跨学科导师团队”的“双导师制”全程护航;大一重在启蒙、引导专业兴趣,大二开启深度专业学习,大三强化学科交叉实训,大四贯穿一整年科研导向的毕业设计;赴海外参加国际顶级学术盛会,前往全球顶尖名校实验室交流、开展毕业设计;以登台报告、科研实践、科研论文、教授面试等多元化综合“过程”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可直接进入博士阶段学习……
       三学科一批杰出学者满怀热诚投入其间,他们对拔尖班学子的厚爱、指引与期冀,点燃了同学们心中当科学家的梦想。这些学术带头人都乐于向拔尖班毫无保留地开放自己的实验室、课题组研讨、文献讨论,仅生命科学专业导师团队就有25人,包括裴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微信图片_20180330165519
拔尖班学生代表队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金牌

       全新的探索、师生的协力奋进,渐显成效:学子们分别捧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金奖和银奖、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二等奖等众多国内外大奖;学子本科阶段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物理学科冯禹同学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论文;同学们普遍甘愿投身科研事业,仅2013级学生,就有13人保送同济直博、12人出国深造、2人保送北大和中科大攻博……
       “拔尖班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好奇心强,敢于提问,乐于探索,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老师们的共同印象。
       看得见的育人成效,让三基础学科所在学院更有信心,试验基地中一些好的教育教学举措开始向普通班推广、延伸。
       土木工程与法学联手,打造“土木工程师+律师”复合型人才
       不仅成功保送我校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方向硕士研究生,还以高分通过了去年9月举行的国家司法考试,这不禁让人们对唐文豪同学的教育背景产生好奇。
       唐文豪是我校2014年推出的“工程(土木)—法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第一届学生。该实验区由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携手法学院联合打造,致力于培养既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熟谙法律知识,且社会紧缺的“土木工程师+律师”高级复合型人才。每年从新一届报到入学的理工科新生中选拔25至30名优秀学子进入这一实验区学习,目前已招收4届学生。
       根据培养方案要求,该实验区学生要完成199.5个学分的课程。其中,159.5个学分是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175个学分中,精减15.5个学分的部分通识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另40个学分是以民法、工程法、诉讼法等涵盖法学本科教育的16门核心主干课程,并引入司法具体实践的案例教学。
       大二寒暑假,唐文豪在建设单位、房地产企业实习期间,切身感受到了社会对这一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信心。“当建筑工程中出现一些纠纷时,由于律师不懂土木工程,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和裁决,往往还不得不接受短期的土木工程知识培训。”他说,通过课堂学习法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司法界人士的案例教学,参加模拟庭审、旁听法院庭审等实践活动,我渐渐学会了法律思维,思考问题更具逻辑性。
       “从4年来的培养情况来看,可以说这一实验区基本实现了当初的预想。”土木工程学院负责老师介绍:4届学生的班级平均绩点,在同级班级中均位居前列;同学们在土木类、法学类等竞赛中均有出色表现,2015级杨健宇同学与法学院学生携手,先后获2016年上海大学生模拟法庭赛一等奖、2017年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三等奖;今年临近本科毕业的2014级首届学生中,已有9人推免保研。“经过工程师的良好训练以及律师的基本训练,我们相信这些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法律相关实务等工作。”     

工程法学2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推进,对“工程+法学”领域的国际化高端人才有着迫切需求,这一实验区未来将加强国际工程管理法律、国际工程合同法等课程的建设。
       首设“创新创业+”实验区,培养企业领袖和创业领导者
       邓典涛是我校2017级土木工程学院大一新生,他还有一个身份,我校面向2017级新生首设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第一批学生。不久前,他联合同为该实验区学生、设计创意学院大一学生及高年级学长自主设计的、可实现多种预警功能的一款智能头盔,在全球性大学生创新竞赛ARDUINO项目中获好评。
       一学期下来,他感觉颇有收获:“学习了不少创新创业的思想和方法,了解了一些学科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前景,对自己未来投身创新创业更有信心了。”
       2017年,我校面向2017级新生首次推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目的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进行融合,发挥多学科间的交叉互补优势,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跨学科背景、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系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企业领军人才和创业领导者。经学生自愿报名申请,大一新生中已有设计创意、土木工程、物理科学、艺术与传媒4学院共28名新生进入这一实验区。
       进入该创新实验区的这些同学,除了完成其所在专业正常的学业任务外,还要在2年内完成“创新创业前沿导论”“创新方法与创业基础”等5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调研”“创业案例研究”等4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拿满18个学分后,可获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程证书,今后再选修12个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即可申请“创新创业辅修学位”。
       这些同学不仅有“学业导师”为他们授课,有来自校内外的“创业导师”为他们给予创业指导,还有“服务导师”为他们提供财务、人事、法务、专利等企业创办、运营方面的咨询服务。
       在首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招生的同时,上学期,我校创新创业学院还通过“+1”模式招收68位来自不同学院的有志创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研究生共25个创业团队。通过创业技术课程、创业管理课程、创业者分享、科技创新讲座、创业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企业初创。在学生完成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后,可给予学分。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2个创业团队获评“杨浦之星”,2个团队获“上海创业基金”支持。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