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还在仰慕大咖们的光辉,好奇大咖们的大学时代有怎样的精彩?与大咖面对面,让充满文艺气质的教授为你解读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科学给人以力量,而人文思想指明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共同照亮了人类探究未知的道路。为了更好地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引领同学们在研究生命科学的过程中享受人文生活、专注科学探索,经学院团学联精心策划,本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讲坛邀请到了我院优秀青年教师曹莹教授,讲述“大咖的学生时代”。
曹莹老师首先跟在场的同学们分享了她在探究、求索生命科学的求学历程。从清华到耶鲁,从被动科研到科研已然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曹老师一路走来,感慨良多。科学与人文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面对人文教育相对匮乏的教育现状,曹老师并没有过多赘述科学精神,而是用心分享了在自己的学生时代通过读书认识自我的体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学习的一部分,也是拓展自己认知和能力边界的重要途径。从认识自我的设问开始,曹老师启发大家要潜下心来,坚持用心读书的自我修为,立德修身永远在路上。曹老师还介绍了自己大学期间的书单,涵盖了从专业科学到社会哲学,从心理研究到艺术自传等的大家之作,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曹老师不仅为同学们介绍了内容梗概,更是从阅读者的阅读体验出发,讲述了创作背景、时代特征、内容启示等,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与思考。
随后,曹老师又从专业的角度,讲述了生命学科的研究现状,分享了对于学科前沿的认识。
精彩的讲座之后,曹老师用访谈的形式解答了大家的问题,为大家解疑释惑,现场气氛轻松而热烈,曹老师的精彩回答不时被同学们的掌声打断。
在曹莹老师的引领下,简短的1个半小时里,同学们体验了一场精彩的人文之旅,明白了科学研究的意义,也坚定了未来的梦想——逐梦远方,筑梦未来。
附:
“大咖的学生时代”曹莹教授专场文字整理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与大家分享我的经历,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跟大家谈谈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第二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生命科学的现状。
一.如何度过大学生活
如何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很精彩?如何拥有成功的人生?有很多书籍讨论过这些。有一本名为《从优秀到卓越》的书介绍了公司如何从优秀变得卓越,其方法论同样也适用于大学生。书中提到如果你找到并从事三方面的交集,那就可以做到卓越。这三方面包括你擅长做什么?你该靠什么养活你自己?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如果你从事的事情是这三方面的交集,那你肯定能够做得很好,帮助你成就成功的人生。要做到这三方面你需要非常了解你自己,那么你该如何了解自己?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简单来说就是读书与实践。读书可以增强你对世界的认识,而实践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兴趣。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去读什么书?在书本与网络之间,我们要如何加以筛选?
首先,我很愿意与大家分享基本让我感受深刻的书:
1. 《How to read a book》(作者: Mortimer J. Adler / Charles Van Doren)
阅读分享:读这本书前,我以为自己是会读书的,直到我读这本才意识到,我也许只会读教科书,不会读其他书。所以我建议大家去读这本书,学会真正的读书方法。这本书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去读,读完之后再选择哪个领域的书去读就由你们自己决定。同学们可以一开始在各个领域广泛涉猎一番,很快你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些兴趣会追随你们一生。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阅读兴趣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和美学方面。
2. 社会学方面:《忧郁的热带》(作者:Claude Levi-Strauss)和《枪炮、病菌和钢铁》(作者:Jared Diamond)
阅读分享:在社会学方面,我接触的第一本书就是《忧郁的热带》。这本书用白描的方式写了很多非洲、美洲和澳洲的原始部落的生活,展现了社会的雏形。而《枪炮、病菌和钢铁》则从地理上试图回答为什么热带区域包括非洲、美洲、澳洲普遍贫穷落后,而相对的欧亚大陆比较发达。作者的一个观点就是非洲美洲是按经度狭长分布的洲,而欧亚大陆是按照纬度狭长分布的洲,在早期的农耕时代这点区别决定了农作物种植的经验可以在气候相似的同一纬度的欧亚大陆很快传播开,而在气候完全不同的同一经度非洲或者美洲很难传播,从而造成了发展速度的不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这本书获得过普利策奖,是非常有趣的一本书。多读社会学的书你会发现,语言决定了你认知的范畴,比如看中文和英文,会发现很多概念没有对应的词汇,也就没有这方面的认知。所以读书对于我自己学英语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吧。
3. 哲学方面:《西方哲学史》(作者:罗素 )和《中国哲学史》(作者:冯友兰)
阅读分享:读这两本书你会发现中国的哲学与西方哲学发展上的相似点,比如,中国有五行的思想,西方或者说古希腊有四大元素的理论,这其实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哲学或者文化与西方哲学与其说是不同的文化,不如说是不同的发展阶段。再比如中医与西医都是为了治疗人类的疾病,最初都混合了各种草药、巫医、神秘主义,但西医如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中医还在原地踏步,中医到底是中国特色还是医学的原始阶段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4. 心理学方面:《梦的解析》(作者:Sigmund Freud)与《自卑与超越》(作者:Alfred Adler)
阅读分享:《梦的解析》是心理学的滥觞之作,所以必须提一下,但可能因为年代太久远我其实并没有读完。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大家可能听过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就是你和你父母的家庭。原生家庭会对个人产生很大影响,这样从你的童年或者你的原生家庭就能知道你本身有什么局限性。提出这一理论的就是《自卑与超越》的作家阿德勒,他与弗洛伊德本是师生,后因意见观点不同发展出自己的学派。
5. 美学方面:《世界美术名著二十讲》(作者:傅雷) 《渴望生活—梵高传》(作者:欧文斯通)
阅读分享:《世界美术名著二十讲》主要向大家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家。有意思的是你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美术发展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到三维透视,光影等美术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其中的很多画我后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Uffizi美术馆都看到过,看到作品的时候很感动,尤其是看到波提切利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真的觉得美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渴望生活—梵高传》并不是美术作品,而是人物传记。但我因为这本书疯狂地喜爱上了梵高,所以放在这里。梵高是印象派的先驱,生前并不有名,甚至很潦倒,需要靠他的弟弟提奥的接济度日,反而是去世以后,声名大噪。看他的作品,透过浓重的油墨和明亮的色彩,你能感受到生命力的迸发。
6. 文学方面:《围城》(作者:钱钟书)和《边城》(作者:沈从文)
阅读分享:钱钟书是有名的书虫,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把图书馆的书按照A-Z都依次读完了。《围城》这本书也写出了世间百态,很值得一看。沈从文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家,他不像别的大家出自名校名家,他很小的时候就去闯荡社会,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的作品真的是我看过的写得最美的作品,很多有名的大家都不及沈从文带给我美的享受。
7. 外国文学:《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茨威格)《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毛姆)
阅读分享:国外的文学,我比较喜欢《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他介绍了很多激动人心的年代中人物的故事。《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毛姆本来是要成为一个医生,他在读医学院的时候无意中写作大获成功,就决定弃医从文,但是真正成为大家还是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所以天赋很重要但还必须有持续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月亮与六便士》其实讨论了理想和现实或者说是梦想和面包的关系。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是高更,也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梵高的自杀据说跟他有关。但是这个画家的经历很不寻常,他在成为画家之前是一个伦敦的银行职员,有个外人看来美满的家庭和优渥的生活,但是他四十多岁的时候突然消失了,去了巴黎—学画!这在今天看来都是一个很疯狂的决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抉择是任何人都会面对的永恒的难题,或许这个故事会给你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以上是我自己的书单,愿跟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能发现自己喜欢的领域。
很多同学存在困惑:是不是要读一些很高深的paper或者是很高深的书呢?我的经验是读一些稍微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书,大概懂60~70%的书,因为百分之百懂的书就没必要读了。读能够理解60~70%的书你能知道它在说什么,并且能够接触到一些新的知识。
将事情分为轻重缓急,所谓轻重就是重要或不重要,缓急就是事情是否紧迫。
右上角的肯定是最优先要做的,剩下的我建议处理重要的事情。如果老是处理不重要的事情,那你会发现多事情都会变得紧急,你就会发现每天都在赶不同的deadline完成不同的事情,而没有自己的节奏。
另外一个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生活、学习、工作上取得成功。这其实有很多原因,比如IQ、EQ、兴趣。
我这里有几个例子,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这些例子会有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例子,85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Michael S. Brown和Joseph L. Goldstein。主要讲一下Goldstein。他于1962年在社区大学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本科毕业。1962年Southwestern Medical School拿了医学博士(这个大学在当年不像现在这么有名)。之后,他去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并进行生化遗传学的研究。
Goldstein是临床医生,他接触的一些病人会有很多脂肪油,很容易患心肌梗塞。通过克隆病人的基因,发现关于胆固醇调节的基因,并将胆固醇的调节机制弄清。根据他们的发现的机制,辉瑞公司研制了药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片),截止为止全球处方量最多的降胆固醇药物和处方量排名第一的处方药。
在诺贝尔得奖者中,像Goldstein的人其实并不少。既不是名校出身,也没有一路都很顺利,最终却取得了成功。
第二个例子是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他于1983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学士毕业。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没做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他在工作中尝试了很多东西,在偶然间发现用激光轰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可以成功地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离,同时也被电离。从而获得诺贝尔奖。
最后一个是08年诺奖得主下村修,他是把荧光蛋白从水母体中分离出来的第一个科学家,他的简历同样不是很辉煌。
所以说即使你读一个不是很好的大学不会限制你将来才能的发挥,反过来,你读一个很好的大学也不能保证你将来获得很辉煌的成就。
二. 对生命科学的个人看法
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尤其是对做生命学科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奇心,单好奇是不够的,还要你的敬业,坚持。你做任何事情你会发现,都会有一个磨合期。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一个劲去坚持。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所谓的创新,你要敢于尝试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情。
各位同学现在已经进入大学了,你不能再像从前中学一样,仅仅以各种考试为目标,考完试放假,开学再来,四年轮回就完了。你要了解你自己,发现自己的目标。当你有一个高的目标才能走的更远。
执行力很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要行动起来。所以需要从现在开始想在大学阶段要做什么,要怎么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
生命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小作坊时代发展到产业化时代。2000年,人类基因组刚测完。Nature和Science上同时发表了一篇论文,当时这个测序计划的代价是什么呢?10年的时间,30亿美元。今天,花一两千美元,在几个小时内,就能把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完。所以说技术的革命带来了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整个生命科学都开始进入遍地开花结果进入产业化的阶段。
三.访谈提问环节
主持人:“第一个我们想问的问题就是,您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对生命科学这个专业感兴趣的呢?”
曹莹教授:“真正做研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时候是在研究生中期,一开始会有很长的磨合期,因为真正做实验的时候你会发现跟你看书是不一样的,会经历很多失败,但是某一天你突然就发现做什么都很顺了,然后你才能判断你自己是不是真的感兴趣。”
主持人:“当您在工作中遇到挫折与困难时是怎样克服的?”
曹莹教授:“我觉得这个很简单,你要学会和你的挫折和困难相处。我现在已经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遇到挫折会很沮丧。还有就是做点其它感兴趣的东西转移自己受挫的情绪,比如说打球,游泳。”
主持人:“您作为一个“大咖”,您身边肯定也有很多牛人,能分享一下在人才辈出的清华和耶鲁的体验吗?”
曹莹教授:“对,我的朋友里的确有很多牛人,比如颜宁和李一诺。我当初上大学的时候对于社团活动还是十分积极的,我大一的时候是班长,大二在团委当宣传部部长。参加了很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与很多人接触,做事情,在“革命”途中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同学提问1:“您对大学生谈恋爱这东西有什么看法?”
曹莹教授:“这显然是认识你自己的一部分,我是十分支持的。因为那是一个跟你不同的人,跟你深入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也会更深入的了解自己。”
同学提问2:“在大学中会有很多活动,比如社团活动,学习……这些活动里怎么区分哪些重要呢?”
曹莹教授:“我个人认为,学习还是最重要的,但学习不是唯一重要的。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做一个时间的安排,比如花70%的时间在学习上就能学得八九不离十了,那其他的时间就可以花在其它的事情上了。”
同学提问3:“您觉得自己学习效率高还是跟同学一起学习效率高”
曹莹教授:“这两个其实是不冲突的,自己钻研时,你会思考很多问题,也是锻炼独立学习能力的过程。而讨论中会有相互启发的过程。相对而言,还是独立学习的时间会多一点,大概3:1到4:1的样子比较合适。”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