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我的学生时代——记“生命之声”科学与人文讲坛张超教授专场

发布时间:2015-12-01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领学生在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院研究生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开展了“生命之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讲坛系列活动,本期邀请了我院优秀青年教师、院长助理张超教授做客讲坛。11月23日,学院1102教室座无虚席,挤满了来自研究生党支部、张老师实验室以及通过学院微信平台积极报名的80余位学生,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上午10点,主题为“大咖的学生时代”的演讲拉开帷幕。学院党委书记康九红教授、副书记陈一希老师出席活动。

                                                                             
                                                                                                      党委书记康九红教授致辞
         主持人博士生杨隆金为大家简单介绍了活动背景和张超老师的个人简介。康九红书记代表学院党委对活动的举办表示大力支持,肯定了研究生党员们推动广大学生开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影响。并为张超教授颁发“生命之声”讲坛特邀导师证书,接着,张超教授正式开讲他的“学生时代”。

                                                                            
                                                                                               张超教授讲述自己的学生时代
        张超教授以幽默的故事、平实的话语,把他的学生时代似书卷般铺开在诸位学子面前,将自己在生命专业学习科研方面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倾囊相授。整场论坛活动气氛热烈,同学们济济一堂,聆听张超老师学生时代走过的路,受益匪浅。原本活动计划1个小时结束,但同学们各式各样的提问留住了张超老师,会场学生们时不时因为张超老师诙谐的回答而爆发一阵阵笑声,活动一直持续到将近12点,同学们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求学生涯有欢笑亦有痛苦,原来学霸也是和我们一样,
                                                                                          大家都被张超老师的演讲深深吸引
         活动最后,党委陈一希副书记代表研究生党支部赠送了由学生们精心制作的拼图,每一个块拼图后面都写下了学生们对张超老师真挚的祝福。组织方同时也为踊跃交流的学生赠送了小盆栽,希望这一抹充满希望的绿色就像张超老师的话语陪伴大家的科研、学习和生活。

                                        
                                                                                    学生们踊跃提问,张超老师耐心答疑解惑

                                        
                                                                                      组织方研究生党支部精心筹备本次活动
附:
                                                                                               我的学生时代
                                                                                                         ——“生命之声”科学与人文讲坛张超教授专场报告节选

                                                                  

                                                                                     一、 “为什么选择生命科学?”
                                                                                            【“Follow My Heart”】

        为什么选择生命科学呢?张超老师觉得用一句话可以概括——选择做一个怂人!这个怂字在英文是Weak的意思,但分开来看,就是一个“从”、一个“心”,他的理解是这个怂应该译为“follow my heart”,就是你要从你的心。张超老师选择了生命科学就是选择跟随他的心,坚持幼时的兴趣,由心而生地选择了生命科学。
        张老师从儿时的一部电影《Back To The Future》和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开始说起,正是这些启蒙教育激发了他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张老师介绍说,有一次,学校要求每位同学在一个月之内消灭200只苍蝇,当时他作为自然课代表,组织同学们去打苍蝇,出色完成了任务。但是当第一轮结束了到第二轮的时候,发现每个人都交不齐这个作业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校区周围10公里之内找不到苍蝇了。这只是小时候对生物学感兴趣的一个小故事,但是张超老师觉得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只要认真去做一件事,基本上是可以做好的。
                                                                 

                                                                         二、 “无论顺境或逆境,都需要刻意磨练自己的意志”
                                                                                                                   【求学清华】

        升入初中后,张超老师继续他的生物兴趣之路。使他受益匪浅的是初中的老师教了他很多正确的人生观,除了知识之外,初中老师要求他们从少年时代开始有意识地锻炼意志,磨练精气神。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形式不限,但是要确保能磨练自己的意志。这个意志怎么磨练呢?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挫折或者困难,很多事情往往都逆着人的心愿发展,只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才能抵御寒风。于是,少年时期的张超老师用了3个月终于想了一个老师比较认可的一个磨练意志的方式——吃辣椒,吃完辣椒后还要喝70度以上的热水。张老师初中3年一直都在坚持用这种方法去磨练意志,他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非常值得,这件事情在他的人生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他觉得没有什么困难是能难倒他,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到了高中,张超老师依然是生物课代表,在高一下学期的时候参加全国生物知识竞赛,前后整整持续了两年。最后在全国拿到了很好的成绩,获得了保送清华的资格。
        清华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张老师也突然发现周围的都不是人,而是神!公共课程的难度大,要求高,而且很多专业课程是全英文教学。张老师及时调整心态,觉得既来之则安之,要与学神共舞。他认为其实学神、学霸和普通学生的智商差不多,他们能够成功的诀窍在于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寒暑假无休,周末无休,要学习到130分的水平,你才能考出100分的成绩。
        在清华学生常说的三个口头禅是:“占座、自习去,去哪儿吃”。为了占座大家各种奇葩招数,但为什么清华的学生要疯狂的占前排座位,是为了更好的摄取知识、学习。第二个口头禅——自习去,学生很少在寝室自习,宿舍是晚上11点关门熄灯,很多学生晚上回来宿舍楼已经关门,于是每天晚上很多学生都会敲楼长的窗户,导致清华的楼长一般3个月就辞职不干了。在学习上只有真下苦功才能有收获。
        清华规定大一下学期进实验室。在大学四年张超老师先后轮转了9个课题组,领导并参与完成了6项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项目,每个课题组都真正的进去过且学到了很多不同的知识。有做发育的、做细胞的、有做生物物理的,他认为这对本科生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对本科生了解课题组的方向以及对于技术的培训,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过程。张超老师还以在清华经历过的“非典”事件教育大家“团结就是力量”。
        除了学业要求高之外,清华还有一个传统是不管男女都要每年考长跑,如果不能及格,会影响学年评奖学金,身体素质的锻炼学业优秀的前提基础。
        清华的学生很多都选择出国深造,申请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准备很长时间,同学们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在一起,信息共享,互相帮助,有拿到多个offer的同学会及时把自己不需要的offer信息提供给别的同学,这样会少走很多弯路。

     

    

    

                                                                             三、 “当身处迷茫时一定要坚定当初的梦想”
                                                                                                      【留学美国】

       张超老师是在美国读的PhD,在美国近十年的求学之路给张老师留下了艰难的印象,也为他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年,在美国要上理论课,六门课,每门课3个学分,非常难。同时在第一年还至少完成2到3个实验室轮转,张老师轮转了4个。第二年末有非常恐怖的资格认证考试,他整整准备了3个月,看过的文献堆起来有半米高。过了这个考试之后,才能从PhD学生到PhD Candidate,如果过不了直接拿Master 学位走人。在刚去美国的第一年,由于语言障碍跟不上老师的语速,上课打瞌睡是常有的事,融入美国文化也成为摆在眼前的困难。上课信息量非常大,第一年他看完的纸质版课件,用尺子量了一下有0.8m高。
       在选择导师这方面张超老师认为没有统一的选择标准,但是他觉得重要的是自身看重导师的哪些方面。他分别经历了4位导师实验室轮转,每位导师都有各自的鲜明特点,一直到第4 个实验室是一个犹太籍导师,现在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这个导师对学生非常和蔼可亲,课题组中等规模,经费充足。他当时毫不犹豫的去了。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的宽松,每天来不来实验室都可以,实验自己设计自己安排,每隔3个月会问一下课题进展。于是,那个时期的张超老师也犯了很多年轻人共有的错误——贪玩,他甚至组织了长达15天的非常周密的自驾游计划。现在想想,他觉得是非常不对,要大家引以为鉴。贪玩的结果是终于有一天他被导师约谈了。导师问他实验进度怎么样?他说:“So So”,导师又问他做出什么结果来了,他就拿PCR的图给导师。导师说:“恩,结果非常好!但是,你现在第三年了,你这个实验进度和同届的其他同学相比是不是有点慢了?”他说:“I think so.”然后,导师说:“那好,那我建议你为什么不拿个Master学位走人呢”。当时,这对张超老师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他意识到必须要努力了!后来他的导师转校,他跟着去了田纳西州,他的导师后来加强了要求,每周都要跟他谈实验进度怎么样,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他做实验的动力!后面撰写论文、投稿、接收,文章陆陆续续开始发表,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四、 “不断刷新自我纪录”
                                                                                  【关于“毕业的保障”的几点建议】

        生物学科的博士总会忧心学制内无法按时拿到学位,关于这一点,张超老师给了几点他的宝贵经验:第一是多课题同时进行。他以自己的科研经历为例,他3年平行一共做了5个课题。其中的几个课题,虽然失败了,但是积累了很多经验,学到了很多知识。前4个课题都无法保障毕业,结果做第五个课题的时候他成功了,这个课题非常好,围绕着这个课题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前后一共发了3篇一作文章,加起来的影响因子有60多分。所以,他认为同学们可以借鉴一下他的经验,如果想按期毕业,一定要平行多做几个课题,保证某一个课题成型。第二是做事情必须要专注,要刻苦!张超老师认为可能别人有更好的学习经验,但他自身体会,不论是学习还是科研,百分百的投入、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是成功的保障。第三是文献的阅读量要大,张超老师博士期间发现自身的阅读量很大时,甚至可以帮助导师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且能够大胆地跟导师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正是因为他的阅读量是他能够了解学科最前沿的发展,使他有底气去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文献的阅读量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你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之后,你才知道你的实验怎么做,文章怎么写。
        整个博士做下来张超老师觉得有几个词可以稍微归纳一下:第一,是要有荒岛余生式的心理素质,当你实验处于低谷的时候,包括失恋以及遇到其他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你要想到《荒岛余生》。影片中的男主角在绝境的情况下,花了好多年的时间从一个荒岛成功的逃了出来,所以当你遇到挫折时要想到:“你再惨,世界上有人比你还惨,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再惨的时候你都要珍惜生命,珍惜生活!不要由此而堕落。”一定要珍惜生命、珍惜生活,要看到希望!第二,做任何事情都是态度第一!当你失败了总喜欢给自己找理由,说:“我对这个不喜欢,我对做这个不擅长。如果我做一个我喜欢、我擅长的我会做的很好”。其实不对,张超老师认为不管做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态度是摆在第一位的!他以《阿甘自传》为例,电影中的男主角的智商有问题,身体也有问题,但他一生从事了5个行业,每个行业他都做到佼佼者。所以,态度是决定你事业成功与否的第一位!事业的强者是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做到这个行业的顶端。另外,他觉得整个博士做下来的正常状态应该是:“骂不死,气不死的状态。”第三,张超老师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你是希望自己处于一种安乐的环境下,你是退步的,你必须主动的把自己放在忧患的境地,你的各个方面的努力才会得到提升。挫折,其实很多情况下都会遇到。但是,挫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机遇!不放弃,坚持下去,也许等着你的就是另一番天地。

 
  

  

                                                                                          五、 “博士学位是一种荣誉”
                                                                                      【要珍惜在同济听讲座的机会】

        张超老师建议同学们要在年轻的时候尽量充实自己。他认为读学士、硕士、博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都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尽量充实自己,青年时期是求学的黄金时期。学位有时候是一个人终身的ID,有的人在50多岁读博士学位,但是他们已经错过了黄金时间,人的一生当中能最快、最简单拿到博士学位的机会只有一个,就是现在。能拿到博士学位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所以,当你能最快、最简单的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就不要只是拿个硕士学位。
他来同济这段时间,注意到学院经常会有专家组织的一些学术讲座没有多少学生去听,这是很可惜的。他觉得大家错失了很多提升自己的机会,每次来的演讲者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来确保他的演讲足够精彩。听众过来听,从专业角度上来说,其实听跟你专业不相关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每次他的一些新的想法、新的实验设计,都是在听一些跟他的专业不相关的人的学术报告时产生的。因为,同一专业的人思维模式都是一样的,当听不同专业的人的讲座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据他的这种专业角度提出来的科研设计,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现两个不同的领域会有互动交叉。由这个交叉的点,往往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好的实验设计。所以,他觉得研究生阶段如果有讲座的话,最好同学们每个都不要拉下。

                                                                                          六、 科研是一件至简至真的事情
                                                                                 【二十一世纪是学过生命科学的人的世纪】

        张超老师希望学生们喜欢科研,他觉得科研其实很简单。他还戏说屠呦呦教授当年睡了一觉后想到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办法,后来她拿到诺贝尔奖。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把科研想得非常难,科研其实是一件至简至真的事情。
        他认为生命科学是非常有魅力的一个学科,1998年有人提出一个概念——“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他一直坚信这句话,从不怀疑,以后也不会怀疑。而且他认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二十一世纪是学过生命科学的人的世纪”。如果你学过生物学,将来走出校门,绝对会让你的人生有底气。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