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陈平:做一座连接“云上”的立交桥

发布时间:2015-02-03  

云南,距离上海2000多公里的滇西边境山区,远离城市与繁华。

在那里,有几位互称“挂友”的人,他们是来自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的干部、教师,在滇西挂职工作。他们用专业知识培育新产业,建平台、引项目,为当地持续发展注入动力。这些上海高校派出的挂职干部用近一年的实干赢得了滇西人民的心,也种下了无法解开的浓浓滇西情结。

在他们即将结束挂职工作之际,时报特派记者远赴滇西德宏、怒江、大理36县,对他们进行了实地采访,听他们讲述在滇西近年的心路历程和精彩故事。

 

支援云龙

陈平

  •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 挂职任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副县长

心语

云龙是滇西古县之一,曾为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的重要驿站。有桥梁博物馆之称的云龙县坐落着大大小小的几百年的古桥梁,2000多年的“诺邓”古村,整齐、神秘彰显着她曾经的文明、辉煌……

挂职以来,我深深感到要致富先修路、要对外交流也要先修路,为此,联系了专家来云龙考察,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因道路交通问题而导致的贫困。如果打通云龙的交通,就能连接大理-怒江-片麻国家口岸,从而加快云南建设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实现睦邻友好和云南省“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发展的国家战略。

在云龙这片热土,我不仅感受到了云龙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感受到了云龙人的热情和淳朴。“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负重攀登,最为人先”是云龙人精神。作为一名新云龙人,为谋求云龙未来的新发展,我深深感到肩上的沉甸甸的责任,在工作上始终做到开放、包容、担当、务实。

 

对话

时报:您觉得挂职干部应该担当起什么样的角色?

陈平:作为挂职干部,我的身份本来就是双重的,既是同济大学的教师,又是云龙县的干部,其实我的作用更像是一座立交桥,双向沟通交流促成学校与地方需求的对接,真正为云龙县做实事、惠民生、谋发展。目前,我主要协助分管教育、医疗、扶贫、住建、科研和招商等工作,在调研的过程中,我总是第一时间记录下学生需要什么、教师需要什么、医生需要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什么,然后我再利用一切我可以联系、可以努力促成的渠道,做好挂职干部的“桥梁”角色。

 

时报:同济大学与云龙县对接帮扶要持续到2020年,您觉得帮扶工作该如何开展?

陈平:我认为帮扶是一个系统性、延续性的工作,而我的挂职工作只为期一年,为了让后面来挂职的干部充分了解前面挂职干部的工作情况,更好、更快地开展工作,帮扶规划的制定尤其重要。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需要,将规划内容以表格的形式逐一列出,结合同济大学学科资源及帮扶可行性,形成同济大学帮扶云龙县2014-2020年的整体规划草案,通过多领域、深层次的定点合作,逐年实行对口帮扶。

去年,同济大学与云龙县签订《定点扶贫合作框架协议》《同济大学云龙挂职工作规划》等,该规划内容涉及教育、卫生、招商、团委、农业、环保、工会等部门。协议涵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9个方面46个项目的内容,合作领域不断加深,帮扶力度逐渐加大,帮扶项目根据云龙实际需要逐年推进。

 

做一座连接“云上”的立交桥

 

120日,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16楼病房的10岁小军显得格外活泼,前几日他接受了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目前恢复良好。小军和他的父母都来自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他的父母一个劲儿地说:“谢谢陈县长,我们的孩子才有机会康复得这么好。”他们口中的“陈县长”,正是仍在千里之外云龙县挂职的陈平。

去年,在陈平的大力牵线联系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刘中民率领心脏慈善团队、携带手提式心脏超声仪远赴云龙县开展先心病义诊,在30多名义诊者中筛查出9名患儿,并于1月初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开展免费手术,目前已有2名患儿手术成功康复出院,其余均在积极治疗中。

“我能做什么?”这是陈平刚到云龙县挂职时对自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随着不断调研、了解当地情况,陈平的脑海中出现了第二个问题“我该怎样做?”云龙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民族、贫困、偏远“四位一体”的国家重点扶贫县。“只有深入了解边境少数民族的生活现状,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深山’。”陈平动情地说,“我觉得我能为当地做的事情很多,只要不放弃,就能找到帮扶的办法。”

于是,陈平联系了同济大学的附属学校、附属医院,包括同济大学本身的资源,充分搭建起一座连接云龙和上海之间的“云上”立交桥。在医疗方面:同济大学附属医院每年到云龙开展2次免费全科医生培训班,云龙县人民医院医生免费到同济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在教育方面: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分别到云龙县与教师对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面对面、深入细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个具体帮扶举措的基础上,陈平联系同济大学免费为云龙县城及漕涧镇进行了精心规划,契合当地实际的科学规划将在云龙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陈平的促成下,云龙县的学生、教师、医生们第一次走出了大山,来到了上海进行交流,云龙一中高二文科(4)班的何杨庆激动地说:“我第一次去上海,就到了同济大学,还参观了土木工程的结构模型。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去上海读大学的决心。”为了提升办学水平,云龙一中还建立了成绩预警机制、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等等,这样的改变悄然在云龙县的每个学校里发生,最终受益的将会是云龙发展未来的中坚力量。陈平说:“只要学生们有需要,我就要把工作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教育改变人生的力量。”

为了让外界更多人能了解云龙、走进云龙,陈平还联系了同济大学校友会,将云龙县相关信息放到校友网站,争取到了更多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对云龙进行支持。目前,他为云龙县争取协调超百万元的爱心捐赠、同济大学出版社捐赠价值约10万元图书、同济大学校友会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捐赠价值约40万元冬服、同济大学在研究生支教点团结中学设立奖助学金20万元……

高山挡不住云龙发展的脚步,而云龙的发展也深深刻上了同济的烙印,陈平说,科学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个挂职干部的努力,而他只是其中之一,只有将他们的努力共同汇聚在一起,云龙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作为“云”“上”桥梁的一个连接者,陈平显得有些依依不舍,“我已经是个新云龙人了,只要家乡需要我,我随时都准备着。”

 

文字/荀澄敏

摄影/顾超

编辑/陈易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