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高绍荣教授课题组在STEM CELLS杂志发表论文,首次揭示DNA羟甲基化酶Tet1可与Oct4协同诱导分化的体细胞转变为高质量的iPS细胞

发布时间:2014-11-05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课题组在《STEM CELL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he Combination of Tet1 with Oct4 Generates High‐Quality Mous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的文章。研究首次证实了DNA羟甲基化酶Tet1可以在体细胞诱导型重编程中取代多个Yamanaka转录因子,Oct4+Tet1的组合即可获得高质量的、安全的iPS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是指分化的体细胞在外源特定转录因子的作用下,可改变原有的细胞命运重回多能性干细胞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DNA的甲基化和羟甲基化被认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绍荣课题组去年发表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的研究,首次证明了DNA羟甲基化酶Tet1可通过其羟甲基化活性,加速多能基因调控区域的去甲基化进程,激活多能性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多能性的建立,提高诱导型重编程的速率和效率。

        今年,高绍荣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发现,Tet1可取代部分Yamanaka转录因子建立高质量的iPS细胞系。这些由Tet1参与建立的iPS细胞不仅高水平地表达多能性基因,更可在体内分化实验中发育为含有三胚层细胞结构的畸胎瘤,以及具有生殖系传递能力的嵌合体小鼠。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发现OT(Tet1取代Sox2、Klf4和c-Myc)iPS细胞可在四倍体互补实验中高效地产生足月的、完全由iPS细胞发育而来的all-iPSC小鼠。与OSKM-iPSC小鼠具有极高的肿瘤发生率所不同的是,所有47只OT-iPSC小鼠能够健康地成长并存活18个月以上的时间。此外,该项研究还首次建立了无c-Myc参与的OT二次重编程系统,为进一步研究诱导型重编程中表观遗传修饰的变化提供了便利。

        总之,该项研究揭示了Oct4和Tet1的组合可以建立高质量的、安全的、多能的iPS细胞,为进一步探寻获得高质量的人iPS细胞,提高人iPS细胞的应用性提供了新思路。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高绍荣教授和陈嘉瑜助理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嘉瑜助理教授和高亚威助理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参与该工作的还有高绍荣课题组的许锴、陈霞、蒋永华、李慧、高帅、陶瑜和王红,以及同济大学的张勇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蔡涛博士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汪海林研究员和黄华博士。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附件:

Chenjiayu-Stem Cells

Copyright© 2011-201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041 传真:65981041

搜索
您想要找的